再次挑戰連續30天發文!第2天:租書店與我

 

我小學、中學時候算是租書店的鼎盛時期
那時候住家直徑一公里內就有三間租書店,學校附近也有,路上也是隨處可見
那時候的經營者都是婦人,主婦或是老阿嬤,一邊顧著家裡的家事、一邊經營。
進入店裡就是滿滿的書香氣,以及隨意蹲在角落看書的人
那個年代也是漫畫和小說相當興盛的時期,漫畫周刊、月刊相當多,漫畫幾乎每星期都能看到新書出版

後來我開始寫網路小說時,正巧是奇幻、玄幻類小說興盛的時期

同時也是輕小說剛開始萌芽的時候

我幸運地搭上了奇幻的末班車,接軌了輕小說的啟程

我見證過出租市場的興盛,也眼睜睜地看著它走向衰亡

如今,出租店差不多都倒了,我家這裡的出租店都關閉了,連一間也不剩,小書局裡頭的書籍也減少了,販賣的大多是文具用品

出版業逐漸轉型,實體小說的前景似乎卡在一個十字路口,眼前的道路遮著一片白霧
電子娛樂產品越來越多,閱讀的人彷彿越來越少,市場也漸漸萎縮

在出租店興盛時期,奇幻類的小說差不多可以賣4-5000本,甚至是更多

而現在,能賣出1-2000本就算不錯了
出版業似乎真的不行了,似乎已經要成為夕陽產業了……

每當我這麼想的時候,又會發現網路小說平台的作者和讀者依舊不少,各種以前沒有想過的IP合作案紛紛崛起,彷彿這個行業依舊很有前景,依舊光輝燦爛,依舊朝氣蓬勃……

看著這麼兩極化的情況,有時候其實也覺得挺茫然的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推動臺灣大眾閱讀的商業力量:租書店

 

文章網址:https://gushi.tw/nmth23/

 

作者:劉維瑛(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)

 

並非太久以前,青春的記憶,一層一層在這島上累積,過去有限的課本選文,圖書館裡「經典」讀物,無法滿足昔日少年的盼望,是租書店為許多人找到呼吸空隙。那些書包底層,抽屜隱處與棉被蓋掩的,比如諸葛四郎老夫子烏龍院,比如千面女郎橫濱故事怪醫黑傑克,比如笑傲江湖射雕英雄傳,還有瓊瑤羅曼史。望著店裡架上的書冊,一切顯得如魔幻般神奇的召喚感應,似乎一去不復還。

如今,每走進一家租書店,無論店長老闆屬於年長或年輕一輩,攀談之下,多會吐露這是已然式微的行業,他們真心想要歇業,卻仍為那少數的閱讀消費者支撐著。店面各類漫畫小說等書籍盤讓的消息,也總在拍賣網站上出現,顯然這個曾經是許多少年美好回憶的休閒空間,漸漸走入歷史。

 

日治初期,租書店(貸本業)做為臺灣大眾閱讀書冊流動的管道,以布巾裹書箱,在街巷裡挨家挨戶探問有無租書需要,以流動人力經營;而固定店面的,則是由玩具、雜貨店兼營。根據當時《臺灣日日新報》報導,臺北租書店則多聚集在「新起町」附近,鄰近今西門町一帶的大書店,主要客源則有官員、家庭主婦與勞工等,出租書冊的種類,則有類似故事話本的講談本、武勇俠義小說、偵探小說等,也包括有圖像文字接近繪本的「赤本」,也是漫畫的前身。

 

戰後租書店以武俠小說、文藝小說以及少數本土自行創作的漫畫書為主,後來所提供的書籍則擴大有推理小說,以及各式雜誌等,另還有一種點著煤氣燈的拖板車、載著書籍巡迴各市鎮的租書攤。

 

【大眾市場的來臨】

電視媒體尚不普及的 1960 年代晚期,被稱為「尪仔書店」或「故事書店」的租書產業,多開在學校附近。無論是開在學區,或者商業區,租書店受到許多消費者的歡迎,一開始是看漫畫書的兒童、少年,看武俠小說的青年、成年男性,到 1970 年代之後,年輕女性才成為新興讀者,專租羅曼史。租書店裡的陳設,起初多半空間窄小,燈光昏暗,不像後來的窗明几淨。有些自營店家因為在戒嚴時期所謂「文化清潔運動」曾被查禁的陰影,宣稱自己開的是一般「書店」。

在盜版盛行的年代,沒有版權或智慧財產權的概念,租書店的書源,多半或來自書報社(攤)與中盤商,只要覺得這類書刊有趣,自然就會有人印、印了自然有人看,這「盜亦有道」的橋接過程,在戰後租書店的發展中,實際扮演了催化作用。

無論承繼日本漫畫或者本土諸葛四郎,1980 年代後的臺日出版之少年漫畫、少女漫畫,港漫或週刊,或者日治時期婚戀作品、小報連載,到瓊瑤的愛情王國,掀起外曼(外國羅曼史)與內曼(國內言情作品),對愛情的需求不曾消解,或者是從傳統俠義小說,到 1980 年代港劇《楚留香》、《天龍八部》所掀起的電視武俠高峰,讓紙上練功的人,更多更愜意地煮酒論俠,挑燈看劍。

租書店的書,為了禁得住讀者群的頻繁翻閱,會在封面封底都加釘厚紙版,書籍封底對於借閱讀者或時間的註記,也往往讓大眾知道是否精彩熱銷;面對扉頁的泛黃污損,店家也會用細砂紙將書口磨淨如新,延長借閱的壽命。

 

【多角化經營策】

197080 年代的店家多半沒有提供內閱制度,大致以漫畫小說書價的十分之一來訂租金,也有以新、舊書來區別價格,所以學生讀者之間多是交換傳閱才划算。有租書業者透露,當年為了求生存,會在店內設任天堂或大型電玩機臺吸引消費。後來有些店人手較足,便開始提供內閱服務,內閱比外借便宜些;早期還能押證件,以身分證、駕照來抵高額押金。

1990 年代後期,被作家九把刀譽作「第二個家」的租書店產業興旺,各家均標榜自家經濟划算、書籍種類多、書況乾淨、借閱便捷,外加進書多元熱門、速度快,畢竟只有倚靠新書,才能造就租書店賺錢商機。加上開始出現會員預放優惠制度,如繳 300 330,放 1000 1500 等優惠,更增進店家現金流通。

 

【出租奇幻世界】

19802000 年這 20 年間,臺灣歷經了重要且沈痛的政治洗禮,而自由主義、社會主義或後現代等各類世界思潮、議題湧入當時的社會。對於大眾而言,閱讀可能是一種嗜好,閱讀也可以是一種看似微弱的個人抵抗、累積文化基底的方式。資深編輯傅月庵在報上投稿,分享過他的閱讀經驗:

我從小學六年級就開始逛書店,那時最常去的就是租書店,因為我跟著姊姊一起看瓊瑤小說,我還記得看的第一本是「水靈」,瓊瑤小說讓我知道「愛情真的很重要」,而且開始喜歡詩詞歌賦、以及一些國學常識也是由此而來。除了文藝小說,也在租書店接觸了白先勇、司馬中原等作家。

上述這段話,我們知道許多人的童年時光,租書店都提供了沃土。除了文藝小說,就連戰後純文學的作家作品也能在租書店看見,業者根據連鎖書店的排行榜信息,總是能嗅到大眾傾向,同時即便無法在原先書報社系統裡購得,他們也還是能夠藉由經銷商購得,後來包括張曼娟、劉鏞與林清玄的作品,也都可以在架上租閱。

 

【租書業的淘金時代】

1990 年進入資訊時代後,租書店也開始 E 化租借程序,取代以往人工謄寫借閱信息的方式。業者透過電腦管理,藉此才能處理更大更複雜卻又更精準的營運資訊,如讀者借還、收取押金狀況、進書情形等。有此技術的加持,品牌加盟連鎖書店開始出現,如具有租書產業標竿意義的「十大書坊」。

連鎖店採會員制度,將店面風格改善為明亮舒適,並附寬敞座位區;1993 年,強調新書消息流通的「皇冠租書城」;1995 年標榜 24 小時外加飲料服務的「漫畫王」;1996 年結合光碟租售的「白鹿洞」; 2002 年重視女性讀者的「十大花蝶館」分別成立,有些後來甚至成立跨國連鎖企業,讓租書店內供應的書種更多元,如:男生、女生漫畫、BL 漫畫、港漫、言情、推理、幻武、雜誌、限制級書籍、文叢等,帶動更多族群的消費。

2005 年,租書產業曾名列臺灣十大熱門加盟行業。20002010 年,全國一度高達約 4,500 家的輝煌時刻,年產值約上看 70 億臺幣。光是臺南市區就超過 150 家,出版社、經銷商負責四處派送的外務,一天要配送的地方就上看 40 處。在某些以自宅經營的店家,扣除 5 萬上下的購書成本後,每個月還可以淨賺約 20 萬,也難怪大受年輕創業者的青睞。

 

【繁景之後】

受到經濟景氣低迷,數位閱讀的影響,面對手機、平版電腦所提供的線上免費看的娛樂與感官刺激,讓許多租書業者經營困難,某些租書店為求生存而力拚轉型。現在租書主要客群比過往的讀者年紀稍長,或是不太上網的婆婆媽媽與長輩們,主力書籍也變成言情小說、玄幻小說、暢銷書與各類雜誌。租書業者除了增加書籍種類,吸引新客群,也有兼租遊戲光碟、影音 DVD,設置展售動漫精品專櫃,有的還結合飲料咖啡簡餐,甚至把騎樓租給車輪餅、飲料攤商,期望結合多角化經營,盡可能維持收支,增添利潤。

租書店,藉著商業力量,造就了臺灣大眾閱讀史,讓閱讀撫平了我們生命中的一些疙瘩,我們或許可以說,那是個讀者眾多的年代,反叛或溫馴,平凡與特異,日常與江湖,愛或被愛。如果時光可逆,我們或許還希望能藉著租書店尋找救贖,藉由翻閱紙本,藉由遼闊的書籍流動,為日常生活帶來鮮活能量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貓邏 的頭像
    貓邏

    貓步慢行

    貓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