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在農民曆上所顯示的日期是「春分」
↑圖片是Mariano Vivanco 的作品「The Nomad of The Golden Sand」
感覺很有春天的氣氛,就貼上來了
【春分的由來】
據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「二月中,分者半也,此當九十日之半,故謂之分。」
另《春秋繁露·陰陽出入上下篇》說:「春分者,陰陽相半也,故晝夜均而寒暑平。」
所以,春分的意義,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,各為12小時;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,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,平分了春季。
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:「一候元鳥至;二候雷乃發聲;三候始電。」
便是說春分日後,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,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發出閃電。
3月19日~22日是二十四節氣的春分,太陽運行到黃經0度(春分點)時開始春分節氣。
分者半也,這一天為春季的一半,故叫春分。
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,晝夜幾乎相等,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,開始晝長夜短。
「二月驚蟄又春分,種樹施肥耕地深。」
春分也是植樹造林的極好時機,古詩就有「夜半飯牛呼婦起,明朝種樹是春分」之句。
在火熱的農忙季節,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。
中國古代習慣以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。
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則處於各季的中間。
春分這天,太陽光直射赤道,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,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「日夜分」,民間有「春分秋分,晝夜平分」的諺語。
【天文現象】
在時間週期上是指太陽位於黃經 0°和15°度之間的位置,大約是3月20日至4月5日之間。但在實務上通常特指太陽真正位於黃經0°的那天:3月20日或3月21日。
春分時,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,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北移,故春分也稱升分。
春分時,從理論上說,全球晝夜等長(參見晨昏蒙影)。春分之後,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,南半球各地夜漸長晝漸短。
春分時,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。春分之後,北極附近開始極晝,範圍漸大;南極附近極晝結束,極夜開始,範圍漸大。
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,晝夜幾乎相等,所不同的是北半球是春天,南半球是秋天,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,北半球所得到的太陽輻射逐漸增多,天氣一天天變暖,同時白晝漸長,黑夜漸短。
春分節氣,受冷暖氣團交匯影響,雨水也要多起來。
春分,要是沒有太陽光顧,取而代之的是雲層漸厚,雨水如注。春分節氣,東亞大槽明顯減弱,西風帶槽脊活動明顯增多,蒙古到東北地區常有低壓活動和氣旋發展,低壓移動引導冷空氣南下,北方地區多大風和揚沙天氣。
當長波槽東移,受冷暖氣團交匯影響,會出現連續陰雨和倒春寒天氣。
春分時節,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45°以北的地區外,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0℃以上,嚴寒已經逝去,氣溫回升較快,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,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同時升達10℃以上而進入明媚的春季。
遼闊的大地上,岸柳青青,鶯飛草長,小麥拔節,油菜花香,桃紅李白迎春黃。
而華南地區更是一派暮春景象。從氣候規律說,這時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,進入春季「桃花汛」期;在「春雨貴如油」的東北、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降水依然很少,抗禦春旱的威脅是農業生產上的主要問題。
【節氣與農業】
「春分日夜對分」,白晝時間漸漸增長,農家子弟必須早起下田操作。春分時節氣候變化大,氣溫不穩定,因此人或作物極易於此時生病或感染病蟲害,如果下雨,人們才會注意到天氣的變化,增減衣物不至於生病,也會進行病蟲害防治,作物則生育良好。
節氣與漁業
台灣西部海域之等溫線逐漸往北部移動。 而四湖外海捕獲之童尖、嘉腊都在同等溫線之附近,鯛類魚族,又隨水溫之上昇繼續往北洄游。
鰹類係屬赤道附近終年棲息之魚類,也可在赤道終年產卵,在台灣東部每年從四~七月為鰹魚之盛產季節。
鰹魚係活躍魚族,每年三月就開始由菲律賓東方海域出發作產卵及索餌洄游。一支循黑潮主流北上,一支循支流進入台灣南部海域。魚族之洄游常依適水溫在進行,與氣候有很密切之關係。
【節氣與民俗】
春分前後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誕辰:開漳聖王又稱「陳聖王」,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,開闢漳洲有功,死後成為漳洲守護神,台灣漳州籍人士都信仰祂。 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,每逢誕辰,信徒多茹素齊,弁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。 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: 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、明山、巾山三座山的山神,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春為守護神, 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。
節氣與諺語
春分,日暝對分:春分日晝夜各為十二小時。
春分前好布田(插秧),春分後好種豆:這是台灣北部地區的農業現象,南部則比較早。
春分落雨落到清明:春分多雨。
春分有雨病人稀,五穀稻作處處宜:春分時節農作物成長正須雨水滋潤。
二八月亂穿衣:農曆二月、八月,氣候冷熱變化多端,故有亂穿衣現象。
【保健】
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、寒暑,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。
史達林有言:「物體相對靜止的可能性,暫時平衡的可能性,是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,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條件」。
為了求得這種「暫時平衡狀態」的「生命的根本條件」,對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就成為養生的一條重要法則,這一法則無論在精神、飲食、起居等方面的調攝上,還是在保健和藥物的使用上都是至關重要的。
養生中如何運用陰陽平衡規律,協調機體功能,達到機體內外的平衡狀態,使人體這一有機的整體始終保持一種相對平靜、平衡的狀態是養生保健的根本。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以平為期」。
是說人體應該根據不同時期的陰陽狀況,使「內在運動」也就是臟腑、氣血、精氣的生理運動,與「外在運動」即腦力、體力和體育運動和諧一致,保持供銷關係的平衡。
避免不適當運動的出現而破壞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,加速人體某些器官的損傷和生理功能的失調,進而引起疾病的發生,縮短人的生命。
現代醫學研究證明:人的生命在活動過程中,由於新陳代謝的不協調,可導致體內某些元素的不平衡狀態的出現,即有些元素的積累超量,有些元素的含量不足致使早衰和疾病的發生。
而一些非感染性疾病都與人體元素平衡失調有關。
如當前在世界上危害人類健康最大的心血管病和癌症的產生,都與體內物質交換平衡失調密切相關,究其原因,無一不是陰陽失調之故。
平衡保健理論研究認為,在人生不同的年齡段裡,根據不同的生理特點,調整相應的飲食結構,補充必要的微量元素,維持體內各種元素的平衡,將會有益於人類健康。
《素問·骨空論》:「調其陰陽,不足則補,有餘則瀉」。
傳統飲食養生與中醫治療均可概括為補虛、瀉實兩方面。如益氣、養血、滋陰、助陽、填精、生津為補虛;解表、清熱、利水、瀉下、祛寒、去風、燥濕等方面則可視為瀉實。中醫養生實踐證明,無論補或瀉,都應堅持調整陰陽,以平為期的原則,科學地進行飲食保健,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。
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後是草木生長萌芽期,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,激素水準也處於相對高峰期,此時易發常見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、月經失調、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。
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,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,禁忌偏熱、偏寒、偏升、偏降的飲食誤區,如在烹調魚、蝦、蟹等寒性食物時,其原則必佐以蔥、薑、酒、醋類溫性調料,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涼,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;又如在食用韭菜、大蒜、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,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。
在思想上要保持輕鬆愉快,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。在起居方面要堅持適當鍛煉、定時睡眠、定量用餐,有目的地進行調養,方可達到養生的最佳效果。
【詩詞、諺語】
立春陽氣轉,雨水雁河邊;驚蟄烏鴉叫,春分地皮幹;
春分 七絕·蘇醒
春分雨腳落聲微,柳岸斜風帶客歸。
時令北方偏向晚,可知早有綠腰肥。
偷聲木蘭花·春分遇雨
天將小雨交春半,誰見枝頭花歷亂。
縱目天涯,淺黛春山處處紗。
焦人不過輕寒惱,問卜怕聽情未了。
許是今生,誤把前生草踏青 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