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作是需要慢慢磨、慢慢練的…


 

很多人都是屬於求好心切的那一派,我也不例外。

 

不過,經過幾年的寫稿生活,我發現,所謂的文筆,其實是需要花時間慢慢練習、慢慢修改的,並不是可以一步登天的事情…

 

在我的認定中,最完美的作品,應該是「人物塑造明顯、劇情佳、(景物)描寫完整,寫到搞笑時能讓人露出微笑,書寫悲傷時能讓人鼻酸…」

 

好吧!這種條件真是太嚴苛了。(不然怎麼會說是最完美的呢?)

 

而,從事寫作的人,我想應該都會希望自己能創造出完美的作品(不管你的定義是不是跟我一樣)

 

當目標是如此的時候,應該也會遇上一個問題…

 

「缺東漏西」

 

這裡指的不是設定上的疏失(雖然這也很嚴重)

 

我所說的是──當你掌控好人物特色時,可能會因為過份專注人物,漏了背景描述或劇情的緊湊性,或者相反,專注在劇情上,人物的刻劃深度就缺了一些…

 

當我們全心全意投入創作時,很容易出現上述盲點,總是要在事後,經由他人提醒才會發現。

 

接收到感想或評論時,人會有兩種反應,一是因為受到稱讚而開心、一是被人點出缺失而難過…

 

在創作這條路上,通常後者居多。

 

聽到故事有缺失時,總會想要努力修正錯誤,於是就開始大刀闊斧的修改,好不容易修改完畢,過不久可能又聽到另一人提出另一種看法,於是繼續修修修…

 

到最後,修得累了、心灰意冷了,有些人選擇棄坑、有些人選擇停筆暫歇…

 

因為聽到許多這樣的事情,再加上我本身也經歷過這樣的階段,所以我就以過來人的感想跟大家分享。

 

剛起步或是寫作資歷尚淺的人,因為文字掌控度還不成熟,許多地方都還需要多做學習與改進,因此,我其實不建議大家將自己定位在「全面性、面面兼顧」的目標上頭。

 

原因很簡單,我們還不夠成熟(不管是文字掌控度或是深度描寫上),還不夠瞭解自己。

 

當你對自己的特色與信心還沒確實掌握住時,創作途中,很容易因為別人說的話而動搖。

 

像是,A說背景描述不夠,就趕快補背景,B說人物不夠生動,就又趕快加強人物。

 

這樣東補、西加強的後果,作品的風格跟定位都會亂掉,變成一個四不像。改文改得累個半死不打緊,更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是,負面評語更多了。

 

與其越寫越灰心,不如一開始將目標拉低一點,從擅長的下手,先清楚知道你的優勢,以擅長的風格為中心,慢慢往它的週邊加東西上去。

 

就像是在裸鑽上(你原有的優勢)慢慢加上其他裝飾,讓其他的附加物去烘托出重點,這樣一來,就會變成你個人獨特的風格了。

 

就像是學習鋼琴,一開始老師會要你用右手(擅長的)彈奏,待右手熟練了,再加上左手(不擅長的、沒接觸過的),而彈奏的曲子從簡單的幾個音符,逐漸增加成連貫的旋律…

 

採用這種方式的好處是,當你打算進行創作時,你會先定位出作品的風格與走向,也約略猜到可能會有哪些東西顧慮不到……

在確定好這一切之後,心中有了概略的預期,就算事後聽到相關的評語,挫敗感就不會那麼強烈。

 

 

以上這些,其實是我之前迷惘時,友人給我的建議,我覺得這樣的方式很受用。(至少對我來說,我覺得很不錯)

 

希望這一點點心得能對大家有幫助!

 

一起加油喔!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貓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