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2ca611cjw1dh928y11ruj.jpg  

 

丁達爾現象之一

    當一束光線透過膠體,從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觀察到膠體裡出現的一條光亮的「通路」,這種現象叫丁達爾現象,也叫丁達爾效應。

 

因為翻譯上的不同,所以也有:廷得耳現象、廷得耳效應、丁澤爾現象、丁澤爾效應等說法。

    英國物理學家丁達爾(18201893) ,首先發現和研究了膠體中的上述現象。這主要是膠體中分散質微粒散射出來的光。



丁達爾現象之二

    1869年,英國科學家丁達爾發現了丁達爾現象。

    光射到微粒上可以發生兩種情況,一是當微粒直徑大於入射光波長很多倍時,發生光的反射;二是微粒直徑小於入射光的波長時,發生光的散射,散射出來的光稱為乳光。

    散射光的強度,隨著顆粒半徑增加而變化。懸()濁液分散質微粒直徑太大,對於入射光只有反射而不散射;溶液裡溶質微粒太小,對於入射光散射很微弱,觀察不到丁達爾現象;只有溶膠才有比較明顯的乳光,這時微粒好像一個發光體,無數發光體散射結果,就形成了光的通路。

    散射光的強度,還隨著微粒濃度增大而增加,因此進行實驗時,溶膠濃度不要太稀。



丁達爾現象之三


    在暗室中,讓一束平行光線通過一肉眼看來完全透明的溶膠,從垂直於光束的方向,可以觀察到有一渾濁發亮的光柱,其中有微粒閃爍,該現象稱為丁達爾效應。在溶膠中分散相粒子直徑比可見光波長要短,入射光的電磁波使顆粒中的電子做與入射光波同頻率的強迫振動,致使顆粒本身像一個新光源一樣,向各方向發出與入射光同頻率的光波。丁達爾效應就是粒子對光散射作用的結果,如黑夜中看到的探照燈的光束、晴天時天空中的藍色,都是粒子對光的散射作用。根據散射光強的規律和溶膠粒子的特點,只有溶膠具有較強的光散射現象,故丁達爾現象常被認為是膠體體系。

 

看完這些文字說明,是不是覺得頭暈眼花?
沒關係,有一個簡易版的說明大家一定能懂!
看到下面這張
圖片了沒?
那穿透葉片縫隙而出的光束,便是丁達爾效應

 62ca611cjw1dh928y11ruj.jpg  


其實也不是刻意要去找這個資料,只是剛巧看到圖片,而貼出圖片的人寫了這麼一段話

陽光穿過樹林產生的「丁達爾效應」,美不勝收……



在好奇心的驅使下,就去網路上搜尋了下…

看完解釋後,突然有一種「知難行易」的感覺

就像我們每天都要吃飯,但為什麼需要吃飯?若要解釋,肯定就要牽扯一堆人體學的知識

圖片中的光束俯拾可見,不過…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光束,可就不見得每個人都知道了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貓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