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181bbba858dcbb8.jpg 


端午節了呢!家門前有掛上艾草等物嗎?

感覺這些習俗性的東西,南部鄉下這裡好像比較注重,北部的話,好像要看區域?

以前每到端午節,我就會一整個煩惱,因為…

粽子好多啊啊啊啊啊!!!

鄉下這裡要祭拜「神明」、「地基主」還有「祖先」,別的不說,光是以十顆粽子來做計算,拜完端午,我家就有三十顆粽子啊~~>口<


cddf76b9bc430a60.jpg 


我家人口又不多,一到端午,就好像要吃一個星期的粽子一樣,再加上,以前的我不是很愛吃粽子,不喜歡蝦米、不喜歡蛋黃、不喜歡香菇……(那妳到底喜歡啥?)

以前我們家是自己包粽子的,所以每次端午時都會跟奶奶說,可不可以包只有土豆跟米的粽子給我 QQ

 

現在有好一點了,不排斥…

但,我還是不喜歡肥肉、不喜歡蝦米、不喜歡蛋黃……囧

不過,上次有吃到別人包的「素粽子」很好吃喔!!>口<

裡面是包豆類的素料…

印象中啦,忘記了…反正就是沒有我不愛吃的東西(這才是重點!)

 

在網路上找了一些端午的資料,由來那個我就懶得貼了,只轉了民俗的部分跟大家分享…

 
0f004302817fa046.jpg   粽子是高熱量食物,還是別吃太多喔!

 

+ + + + +

 

 

說到端午節的起源,相信最廣為大家接受的就是屈原的故事,但是,這個故事雖然耳熟能詳,不過卻找不到任何證據證實這就是端午節的起源。

 

從端午節的名稱來推敲端午節的意義,是最順理成章的做法,「端」是起始的意思,「午」與「陽」字相通,是「陰」的反義詞,端午節在農曆五月,是步進夏天的時分,氣溫開始上升,蚊蟲亦容易滋生,人們亦較易生病,所以古人稱五月為「惡月」或「百毒月」。

 

端午節的其中一個習俗便是在家門前插掛菖蒲及艾草,這些都是避病驅邪的東西,由此推敲,端午節是一個警惕人們小心生病的節日。


端午節源於夏至


但是,在《中國文化常識》
(王爾齡主編:香教教育圖書公司,1994)中曾提及過:「古代競渡原非一年一次,年宵、暮春三月、重陽都有,後來才以端午為主。

 

不講不知,粽子也本是夏至節俗,自從有了端午粽,亦成為端午的專利了。

漢人重視五月五日與夏至相同。

至今,端午風俗有不少是從夏至傳來的,如端午「採雜藥」便是一例。

端午既在仲夏,把夏至的某一些風俗借來,也很相宜。」

如果把一太陰週期(即十九年)內的端午節(五月初五)與陽曆對照列成一表,便會發覺端午節落在陽曆的527日至625日之間,與夏至的日期(621日或22)非常相近,由此看來,端午節承自夏至的說法亦不無道理,況且,端午、中秋、新年是中國人的三大節日,而中國人亦有「冬節大過年」的說法,既然冬節這麼受人重視,夏至慶祝一番也無可厚非,但為何中國節日中沒有夏至呢?夏至在農曆裏的日期每年不同,有時候更會與端午節重疊,把端午節與夏至合二為一,似乎是更「方便」的做法。



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,是夏季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。

一般傳統的說法,都認為端午節源自於紀念屈原的活動。然而,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,歷史卻比屈原的傳說還要悠久。

有學者據此推測,端午節或許另有起源。

其中一種說法是:端午節源於對惡日的禁忌。

端午時值農曆五月,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,俗稱「惡月」。

所以《夏小正》上說:「(五月)蓄蘭,菽糜」(蓄:積、聚。菽:採集。糜:蓄糜)。

 

《大戴禮》上說:「蓄蘭,為沐浴也」。沐浴的目的在於清潔,以禳除毒氣,這是針對五月這個惡月所採取的積極預防的措施。

 

在這期間的一切行事,也以安息靜養為原則。《禮記.月令》:「仲夏,陰陽爭,死生分,君子齋戒;止聲色,節嗜欲」。

 

同時,五月也有許多的禁忌。

 

據應劭(一七八左右)的《風俗通》「釋忌篇」記載,漢朝就有「五月到官,至免不遷」、「五月蓋屋,令人頭禿」的俗諺。

 

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尤,除了忌「曝床薦席」外,甚至有「不舉五月子」的諺語。《史記》「孟嘗君列傳」就記載,孟嘗君生於五月五日,他的父親田嬰打算把他丟棄。

因為田嬰相信:「五月子者,長與戶齊,將不利其父母」。

這個惡日的忌,深植民心。直到現在,還可以從許多諯午節的習俗,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。


端午節,家家戶戶還有打「午時水」的風俗。

 

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中午打上的井水。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,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。

 

有諺語道:「午時洗目睭(眼睛),明到若烏鶖」,又說「午時水飲一嘴,較好補藥吃三年」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貓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